上半年經濟成績單即將出爐,專家預計增速約43,“信心修復是關鍵”

  來源:時代周報-時代在線
  2023年上半年收官,

現金版 信用版

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即將“亮相”。
  事實上,進入2023年,中國經濟活動持續恢復,各行業均呈現不同程度復蘇,但在經歷第一季度的可喜復蘇后,中國經濟在第二季度承壓態勢明顯。
 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今年第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(GDP)284997億元,按不變價格計算,同比增長4.5%,高于市場統計上普遍4%的預期。世界銀行在最新一期《全球經濟展望》報告中,將中國2023年經濟增速預期上調至5.6%,較1月的4.3%上調了1.3個百分點。
  不過,從拉動經濟增長的“三駕馬車”來看,進入第二季度,我國部分經濟指標未能維持此前的增長態勢。
  出口方面,5月份出口增速年內首次回落至負值。海關數據顯示,今年前5個月,我國進出口總值16.77萬億元人民幣,同比(下同)增長4.7%。其中,出口9.62萬億元,增長8.1%;進口7.15萬億元,增長0.5%。其中,5月出口1.95萬億元,下降0.8%。
  投資方面,私營企業投資信心仍有待恢復。據海通證券研究所研報顯示,今年 1-4 月,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速僅有 0.4%,相比于整體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 4.7%的增長明顯偏低。
  消費端上,CPI與PPI整體處于低位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雖有增長,但5月明顯回落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1-5月份,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7636億元,同比增長 9.3%,其中5月份,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803億元,同比增長12.7%,比上月回落5.7個百分點。
  中國經濟上半年表現如何?下半年又將走向何方?在地緣政治沖突加劇、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多的當下,這成了所有人都在關心的問題。對此,時代財經專訪了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研究院副院長林采宜。
  林采宜預測,上半年GDP的增速大概率在4.2%-4.3%。展望下半年經濟形勢,她直言全年增速完成5.6或比較艱難。
  在訪談中,林采宜多次強調了信心修復的重要性。針對消費疲軟,她認為除了收入水平,

街機遊戲

消費意愿也應被重視,“對未來的安全感是直接影響因素,要改變居民的悲觀預期就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。”
  林采宜進一步解釋道,信心的修復依賴于制度的完善。她認為,從中長期趨勢來看,中國經濟需要很強的內在動力,這個動力只能來自于改革開放的制度紅利。
  上半年GDP的增速在4.2%至4.3%左右
  時代財經:今年我國第一季度經濟形勢可喜,但5月份幾個重要指標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。經濟半年報即將出爐之際,

線上老虎機

您對上半年國內經濟增速預期是多少?
  林采宜:個人認為中國上半年GDP的增速大概率在4.2-4.3%左右,全年完成5.6%的目標比較艱難。
  主要挑戰有三個:第一是企業投資信心缺失,投資出現下滑,導致就業崗位有所減少;第二是消費疲軟,一方面巨額房貸導致的家庭負債率上升對日常消費有”擠出效應”,另一方面居民對未來收入增長預期悲觀,儲蓄增加,消費減少;第三是外貿需求收縮,國際經貿格局的重構導致外貿訂單減少。
  時代財經:從央行各項數據看,今年以來住戶存款總量繼續高增,消費和投資數據則不夠理想。多項刺激政策下,終端消費為何仍顯疲軟?
  林采宜:人的消費行為取決于兩個因素,首先是收入水平,收入是支付能力的保障,足夠的可支配收入讓欲望變成“有效需求”;其次是消費意愿,消費意愿通常受未來收入預期、支出預期的影響,說白了,對未來的安全感直接影響居民的消費意愿。
  目前居民消費需求疲弱既跟收入下降有關,也跟預期悲觀有關,后者是主要因素。
  要改變居民的悲觀預期首先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。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老齡化社會,社保支出在財政總支出中的占比大部分都在60%以上,而我國擁有社會保障的財政資源只占30%。社會保障不足使得絕大部分人都沒有安全感,拼命存錢以備不時之需,這是消費需求萎縮的重要因素。不改變這種心理預期,你當下給他發再多的錢,

娛樂城出金

人們也會存起來,而不是花出去。
  除此之外,要增加財產稅降低勞動收入所得稅,這樣既可以增加居民實際收入,又不鼓勵他們拿到錢就去投資、購買資產,而是把更多的錢用于消費。
  時代財經:剛提到收入水平是消費的一個重要因素,收入又與就業息息相關,

完美真人

今年以來就業形勢總體穩定,但青年人就業壓力依然較大,請問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改如何破解?
  林采宜:青年失業率上升既有總量因素也有結構性因素。從總量來看,民營資本利潤率下降,投資創業的人減少,部分企業從進取型擴張轉向防御型縮編,就業崗位減少;從結構來看,高等院校的畢業生實干技和收入預期與社會現實脫節,也是很多年輕人失業的原因,不是沒有工作,而是沒有適合他們(心理預期)的工作。
  解決總量不足靠建立實業資本的投資信心,沒有企業家的信心就沒有企業的擴張,沒有企業的擴張就沒有就業崗位的增加,解決企業家的信心是增加就業崗位總量的關鍵;解決結構問題則是要從教育制度入手,增加技工學校的比重,多培養社會需要的專業人員,減少高學歷、低技能的大學生比重。供求結構匹配是解決結構性失業的主要路徑。
  時代財經:下一步該如何提振市場主體對中國未來經濟的信心?
  林采宜:首先是制度改革,有恒產才有恒心,進一步明確個人財產所有權的法律地位,通過完善法治社會的程序公平來給予企業家和投資者確定性預期,預期明確才有信心可言。與此同時,進一步改善養老、醫療、教育等方面的社會保障措施,對于居民而言,老有所養,病有所醫,兒有所育,他們才敢消費,才愿意生育更多的子女,居民的消費信心來自于社會保障給他們的安全感。
  中國經濟需要很強的內在動力
  時代財經:今年初,多地組團赴海外招商,但5月我國進出口以美元計降幅明顯。世界貿易組織發布報告預測,2023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將增長1.7%。如何看待目前的貿易環境?
  林采宜:外貿下行跟國際貿易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,而貿易環境的變化又跟國際政治關系及外交政策的效果緊密相關,國際供應鏈轉移導致的經貿關系重構使得中國制造的訂單下降,這不是通過內部經濟政策就能消化的產能冗余。
  就出口而言,通過外交政策來發掘新的更加多元的出口市場是關鍵;就進口而言,提升國內經濟的需求動力是根本,其次穩住人民幣匯率,避免進口成本進一步攀升。
 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,未來國際經貿格局更傾向于多元化,中國在國際分工產業鏈中的地位遇到政治和外交因素的挑戰,這不是企業本身所能把控的市場變化。
  因此,構建多元化的外貿市場結構、提高對局部市場訂單變化的適應能力是外貿企業必須面對的功課。比如,適度降低對歐盟國家的市場依賴度,適當提升東南亞、中東以及非洲及拉美國家的外貿市場份額。從最近三個月的外貿結構變化數據來看,這種趨勢已經十分明顯。
  時代財經:據中指研究院統計,上半年房地產市場刺激政策超300次,結果卻不盡如意。政府曾明確表示,房地產仍是支柱產業,之后會如何發展?是否會發生系統性風險?
  林采宜:不管各方多么的一廂情愿,房地產都已經不再是中國的支柱產業了。畢竟,人口增長、收入增長和家庭負債率的瓶頸擺在那里。上半年這么多刺激政策都沒有發生顯著效用,客觀上也佐證了這一點。
  房地產行業從之前矯枉過正的政策傷痕中逐漸走出來,回歸常態是大概率。我個人認為,放慢房地產的發展節奏不會導致系統性風險。
  時代財經:今年以來一些事件折射部分地方財政困難,

捕魚遊戲

償債壓力加大,引起市場的擔憂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不斷下降的情況下,是否需要找到新的增長引擎?又該怎么去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債?
  林采宜:短期而言,通過各種可能的方式進行債務重組,以時間換空間,延緩當下壓力。長期而言,開源節流,“開源”是優化營商環境,提高對外部投資的吸引力,引入資本、人才和各種生產力要素來增加當地經濟活力,經濟增長才能增加稅源收入。“節流”則是簡政廉政,減少公務員和事業編制,縮減一般性財政支出,以逐步實現收支平衡。
  時代財經:當地時間6月28日,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重申,預計今年將再加息兩次,不排除連續加息的可能性。在全球央行加息潮的背景下,中國降息進行逆周期調節,這極其考驗對宏觀經濟的研判,下半年是否還會繼續降息降準?
  林采宜:從中長期趨勢來看,中國經濟需要很強的內在動力,這個動力只能來自于改革開放的制度紅利。無論什么樣的刺激政策,都只能是調整短期波動,即便有效,也只能是削峰填谷的短期效用。
  降息作為一種刺激政策,貌似是一劑針對經濟疲弱的藥方,但它是否有效?作用有多大?取決于政策傳遞過程中的各方反應,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。比較確定的是,降息加大人民幣和美元的利差,對人民幣造成貶值壓力。
  所以說,降息是一把雙刃劍,如果真要刺激經濟增長的話,降息不如改革,制度紅利才是我們可以深度挖掘的刺激良方。
  時代財經:最后想問一下,下半年的刺激力度是否會比上半年要大?
  林采宜:我不認為下半年的刺激力度應該比上半年要大。通過制度改革修復民間信心,通過市場開放修復國際關系才是可持續且副作用較小的良方。
  具體而言,改革農村土地流轉和經營方式是中國的下一個制度紅利,也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唯一路徑。收儲農村土地,并建立市場化流轉,通過土地集中化、管理現代化和生產機械化來提升農業生產的要素效率,農村土地收儲和流轉制度改革也是在當下情況下延續“土地財政”唯一可行的選擇。
  其次是國有股權的重組,通過變現部分國有股權,讓國企退出某些競爭性領域,不僅能進一步激活市場活力,同時還能部分化解地方政府目前的債務壓力。
  第三是社保制度的改革,企事業單位養老金并軌,提高農村和貧困地區的養老保障水平,老有所養是社會穩定的基礎。
  如果有改革開放的制度紅利加持,也許,未來十年會一年比一年好。

炒股開戶享福利,送投顧服務60天體驗權,一對一指導服務!


海量資訊、精準解讀,盡在新浪財經APP

責任編輯:郝欣煜

文章源自於新浪網,